Fan Blog
主页

马蒂斯的马蒂斯

2023.09.17 Fan

今天和好友Yu去北京798看了《马蒂斯的马蒂斯》展览。

看的时候,思考了一个问题,为什么要去现场看画呢?

  • 专注。在网络上看画,思绪很容易飘走,比如看一会儿马蒂斯的画,发现马蒂斯和毕加索很熟悉,就又去看毕加索了,结果一下午看了很多,却什么都没记住。但是在现场看画,此时此刻就是我和马蒂斯的画,我就可以专注于马蒂斯了。
  • 体系。在网络上看画,作品特别零碎,可能这一幅是画家早年的,下一幅就是晚年的。但是在画展里,策展人会根据他对画家的理解,去构建一个体系,观众可以通过讲解去了解画家的成长过程,系统性地了解画家的创作理念~
  • 联系。在网络上看画,马蒂斯的画只是互联网上几万亿张照片中的几张,而且只需要点击一下鼠标就能看到。但是在画展里,那些画就摆在我的面前,离我那么近,我能看到它在灯光下的色彩,闻到它的气息。而且我为了它付出了时间,我从一个城市到了另一个城市,陪它度过了两天,我和原画就有了联系,它对我来说就不再是几万亿照片中的那么几张了,而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。
  • 真实。在网络或者出版物上看画,画面色彩受拍摄光线、拍摄设备、屏幕或出版物介质等因素影响差异很大,而且拍照无法反映颜料的肌理。但是在现场,如果灯光布置得好的话,我们能看到画面更加真实的色彩,光线经由画面的反射光直接进入我的眼睛。我还可以从侧面看画,去观察颜料的肌理。

有一位老师带着十几个学生来看画。老师讲马蒂斯的成长经历,讲策展人布展的思路,讲自己之前临摹马蒂斯的感想。偶尔还会拿出ipad让学生们简单地临摹,让学生闭眼感受心中正在生长的植物。好羡慕这些孩子有这样好的老师,有这样好的观展机会。想到自己小时候画画,并不知道为什么要画,也不知道要画什么。不过还好小时候学画让我对艺术有了一点点兴趣,因此今天我才会站在这里看画展呀。

美术老师用ipad为学生讲解

这是第二次认真逛画展,目前我的观展经验是:

  1. 从头到尾扫一遍,了解一下大致有多少作品,策展的整体思路,方便安排观展时间;
  2. 回头一件一件地浏览,遇到感兴趣的作品,就多看几眼;
  3. 再回头挑那些感兴趣的作品仔细欣赏,包括画的风格、绘画方法、自己的感悟等等。这里推荐一本书《艺术的乐趣 : 如何观看、欣赏、谈论艺术》。如果有iPad,可以临摹几张(保安可能不让带纸笔)。
  4. 如果时间充裕,第一天晚上想一想自己内心有什么触动,然后第二天再去一次。挑几个最喜欢的,在它们面前发呆,和它们共处一会儿,让它们融入自己的生命。也可以看看画展里的其他人,从而和这次展览建立联系。

以下介绍几个我比较感兴趣的展品。

马蒂斯的调色板

马蒂斯竟然还画过水墨画!摘录《野兽派画法语汇中的东亚印痕》的一段话:从1898年发现印象派到1905年推出野兽派画风,这段时间是马蒂斯创作上越过印象派走向创新的关键时期,也正是在这个时间段,他开始关注和研习东亚美术,东亚美术语汇使他发现,形或色这些绘画性要素不仅构成了视觉意义上的画面,而且作为艺术还必须具有独立的表达,那既不是对对象性内容(传统画法),也不是对对象形式感(塞尚),而是对人内在情感的自主表达。

《塔希提岛的窗户》。这幅作品之前在手机上看过多次,但是站在作品面前欣赏,还是被它的尺寸以及色彩所触动。简单重复的图案,以及饱和平衡的色彩,描绘出了塔西提岛的景色,就有一种纯净安宁的美。

《塔希提岛的窗户》局部。能看到炭笔的痕迹。这个蓝色涂得是饱满啊。

《科利尤尔,太阳街》。马蒂斯在这幅画采用了点彩派画法。与《塔希提岛的窗户》相比,这幅画的画面更加轻盈,颜色也更加活泼,静谧的蓝色道路,梦幻的粉色墙壁,温暖的橙色瓦片,缥缈的紫红远山,还有澄澈的蓝天。整体给我的感觉是……很甜!而且,马蒂斯还特意在画面左边留白,提供了想象的空间。

《科利尤尔,太阳街》局部,颜料的肌理~ 这就是现场看画的好处,画是立起来的!

用手机备忘录中的画笔工具,临摹了一下~ 马蒂斯曾说“我不坚持刻画脸部的所有细节,我不会用解剖学上的准确性去逐一描绘它们……细节会减少线条的纯净并损害情感的强度,我们抛弃它们……画家再不让自己为细节分神操心。在这方面,照片能百倍好地,并迅速地再现大量的细节。造型的形式将尽可能直接传达感情并运用最简单的手段。”

这次展览展示了很多这种草稿,就很可爱。

用手机临摹了一下这个剪纸,脑海里也想象了一下剪纸的过程。突然意识到剪纸形成的曲线,和绘画是不一样的感觉。绘画更加自由大胆;而剪纸因为有一个裁剪的动作,在剪曲线时仿佛有一种“势”在推着,有一种流畅感,形成了许多S曲线,而在一些交叉处,也会形成非常锐利的尖角,这种尖角在绘画上还是比较少见的。

《弹鲁特琴的女子》,是马蒂斯1946年受国家家具制造局与戈布兰手工工坊邀请而设计的挂毯。这幅挂毯就像马蒂斯的画一样个性突出,鲜红的背景给人一种热情洋溢的感觉,生动地体现出了情绪和动感。线条简洁流畅,不论是前景的人物还是背景的植物都用简单明确的线条,让画面非常和谐。衣服上的图案、桌子上的花瓶和水果、墙上的画作等,给画面增添了趣味性。

《弹鲁特琴的女子》局部01

《弹鲁特琴的女子》局部02,有马蒂斯的签名~

相比之下,展览中的另一幅挂毯,花纹就复杂得多

1929年4月10日上午10时,中国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国货路(今普育西路)新普育堂开幕。展览作品涵盖中西方书画、雕塑、建筑以及工艺美术作品,其中大量现代派追随者的作品引起了徐悲鸿的不满,他婉拒了徐志摩发来的参展邀请,并在开展不到两个星期,在徐志摩等人编的《美展》上与徐志摩就“写实与表现”的艺术表达展开论战。徐悲鸿在《美展》第五期发表的文章《惑》中评价,马奈“庸”,雷诺阿“俗”,塞尚“浮”,马蒂斯“劣”。同期,徐志摩也发表文章《我也惑》,来对塞尚等人的艺术创作进行辩护。